不知不觉已是深夜了!小米汽车又发生重大事故
- 编辑:admin -不知不觉已是深夜了!小米汽车又发生重大事故
一台小米Su7至尊启动后突然变控。第一次失控的时候,就被系统恢复了,但是速度并没有降低。然后事情就完全失控了。它先撞上绿化带,然后滚到对面的线,立即起火。一位参与救援的路人回忆,他和三名路人冲进去,发现司机被困在车里。门无法打开。四人从用灭火器敲击车窗转过来,用手敲打车窗。有些人的手被碎玻璃划伤。
但火势蔓延得太快,根本来不及救人,整辆车都被火焰吞没了。此次事故的罪魁祸首是酒后驾驶和超速行驶。成都事件发生后,“车门打不开”成为大家最关心的问题。事实上,这并不是小米汽车第一次因门把手问题被诟病。媒体输出第一财经等媒体批评了小米汽车的安全性。但如果你仔细想一想,他们的报道完全没有可信度,而且不中立、不客观。有知情网友发现,第一财经的评论文章存在诸多“漏洞”,比如直接与注重营销和安全投入相矛盾,在官方调查结果发布前急于将事故原因归咎于造车概念等。
我们需要了解这样一个事实:全国各地每天都有如此多的交通事故。每年发生超过20万起交通事故,数千人因事故死亡。小米汽车目前已交付近40万辆汽车。售出这么多汽车,发生事故只是时间问题。这是一个概率问题。奇怪的是,为什么主要报纸报道的事故很少,而那些能够证明安全的事故小米汽车没有受到关注。比如,10月16日晚,新疆一位小米Su7 Ultra机主分享了自己的灾难逃生经历,但根本没有人关注。
从他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的事故画面来看,小米Su7 Ultra已经完全无法辨认。整辆车严重受损,前轮缺失,玻璃全部破碎。但车主却蹲在驾驶舱里,做了一个“石头手势”,似乎在告诉大家,这次事故中他并没有什么问题。随后,车主也在评论区表示,该车被评估为全损,预计损坏费用为60万。然而,这样的视频发布已经过去了7个小时,评论总数才1000多条。与造成人员伤亡的小米车祸相比,并没有什么名气。当然,评论区也有不少质疑声。针对其他人的质疑,车主更新了一段视频,完整展示了整辆车受损的细节。
同时,车主还表示,汽车“飞下10米的斜坡,滚动次数不详”。尽管车子彻底报废了,“车门能正常打开,电瓶也没有着火,除了头晕什么也没发生,也没有去医院。”不过,评论区还是回复了小米车主提出的问题。有网友评论道:“这么说车子没有问题,都是车主的问题吧?那是什么原因导致车子从10米的斜坡上飞下来呢?”这样的回应,依然是针对车身的事故问题,认为“小米汽车不安全”。
车主也是直的。我在评论区贴了一张和朋友聊天的截图,说“我以为这是一条笔直的路,而且因为天黑了,我开得很快,没有注意到底部有一个斜坡,所以我就飞了。”
从这起事故中我们可以看到,每年很多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,其实都是由于驾驶员操作出现问题造成的。比如国庆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故,都是酒驾或者操作失误造成的。
由汽车引起的事故是极不可能发生的事件。毕竟这些车都可以正常投放市场,并且都通过了国标检测。不会过关的车不可能一直卖那么多车。如果你不超速或酒后,就不会有很多交通事故。但由于各种媒体的渲染,“小米汽车不安全”的标签早已深入人心,成为网友集中炮轰的方向。不过,看短视频平台上众多小米车主的真实分享,其实真车并不多车主纷纷出面质疑小米汽车的安全性。说小米汽车不安全、发布小米车祸视频的网友通常不是车主本人,而是路人。他们把它们分享在短视频平台上,但平台给他们带来了大量的流量,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。
选择如此推手的背后,可能是因为小米是造车新势力,大家都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它;也可能是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特别敏感;或者媒体可能会为了流量而专门选择新闻报道。最后我想说的是,遇到车祸的时候,我们应该冷静下来,不要急于求成。首先,你应该相信专业的调查。车祸的调查尤为复杂,涉及车况、人的问题、路况、和环境。官方的最终调查报告是最可靠的。在报告出来之前,我们最好不要草率下结论。其次,我们必须了解车辆安全是一项工程壮举。汽车有数千个零部件,安全性由设计、研发、制造、使用等各个环节决定。
对于第一财经等媒体的报道,我们要更加谨慎,警惕在事实未明朗之前煽动情绪的内容。负责任的媒体应该客观报道已知事实,帮助大家澄清技术疑虑。国产品牌崛起并不容易。我们不能因为某个事故或者某个设计特点就一棒子把整个品牌打死,质疑汽车的可靠性!
特别声明:本文由网易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作者上传发布,仅代表作者观点。网易上ly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
注:以上内容(如有,包括图片、视频)由网易号用户上传发布,网易号为社交媒体平台,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